20111119 苗栗五穀文化村
位在苗栗縣公館鄉的五穀文化村,其前身為於民國76年成立的功薰陶瓷公司;公司創業初期由代工模式進入陶瓷界,隨後開始自行接單,而隨著生產數量需求日增,便購置了現今作為五穀文化村之用的廠房。
話說苗栗的陶瓷產業發展已有百年歷史,自日據時期日本人在苗栗發現了品質良好的黏土,於是引入日本陶瓷技術,設立窯場燒製陶器。而 苗栗公館則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瓦斯,再加上在地客家人的勤勞習性,且先前又有傳承自大陸陶瓷的技術為底,因此便發展出中西陶藝融合的特色,深受日本陶瓷業者青睞,開啟出 苗栗地區的陶瓷產業興盛時期。無奈於九十年代產業陸續出走,苗栗的陶瓷產業從頂峰的400多家剩下僅僅十餘家。然而功薰陶瓷公司在徐永奐總經理為了一份愛鄉的情懷與根留台灣的理念支持之下,將苗栗裝飾陶瓷文化及生產模式兩者相互結合,集結休閒觀光、文化傳承的理念而成立了「五榖文化村」,將「傳統」、「現代」與「裝飾陶藝」融合成苗栗地標及觀光窗口。
裝飾陶瓷也稱為西洋藝術陶瓷,作品特色為精緻細膩;主要是以石膏模灌注成型的方式,在最短時間內生產出大量的產品。而來到五穀文化村則可親自見識到陶瓷製作的過程,了解陶瓷模具成形的歷程。在專人導覽下首先參觀的是注漿成形區,利用注漿成形法將黏土以球磨機和攪拌機打成泥漿,再注入各式模型中。利用石膏的吸水特性,泥漿會在石膏壁凝結成適當的厚度,故脫模後將會成為中空的成品。
模具略乾時拆開後的初胚,趁胚體未完全乾燥前先利用刮刀修整接逢線或粘接其他附件,再使用綿布對胚體進行模線整理及刮痕清除,稱為胚體修整。接著再進入四方窯或是隧道窯內開始燒製。昔日的燒窯採四方窯,外形為四方形,用煤碳瓦斯或重油做為燃燒材料。因為窯前有直行及橫向軌道運動的設計,頂峰時期全年開放燒窯,而窯車就如梭子般往來前行,故又稱梭子窯。
公館鄉的陶瓷承襲日本體系的觀念,故彩繪小組工作人員的素質最高,彩繪時所使用之釉色是能承受高溫的礦物釉料、色料。
施釉的方式有:浸釉、刷釉、噴釉及淋釉等多方式,依作品本身想表達的內容而施以不同的上釉處理。
而隧道窯則為一種長條形如隧道之連續式窯爐。全窯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冷卻帶三段,下方設有軌道,使台車運行。出爐的胚體則放置在台車,用機械臂推進窯內,由預熱帶入窯,經過燒成帶,最後至冷卻帶出窯。可以循環操作,不必停火。
參觀完陶瓷燒製的過程後,可以在後方的成品區欣賞各式作品,有興趣的也可以買回家作為紀念品。
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嚐試親自動手做做看。來到五穀文化村的DIY教室,向工作人員學習上釉的方式與技術。
先在一旁的箱子裡挑選子自己喜歡的作品,再選擇要不要上釉料;如果不上釉料,畫完後可以直接帶走,不過色澤較為雅。而上釉料的話,則是在畫完後再由工作人員為你送入窯中燒製,再加上亮光漆,出來的成品比較明亮,色彩比較飽和,不過回家等候大約一週,才會收到燒製好的作品寄來喔!!
不過上釉料的過程較為艱辛,我奮戰了一整個下午才將這隻河馬給塗上顏色,但手腳笨拙的我,始終無法將色料上的平均與滑順,所以在燒製完成後,有些上了太厚釉料的地方有點剥裂了。但我仍然喜愛這隻自己親自動手繪製而成的藍色小河馬啦,它可是個實用的存錢筒喔!!
而多元化經營的五穀文化村也結合各方資源,在村前成立農產品市集,讓苗栗各方的農產品都可以在此受到遊客的青睞;是個老少皆宜、親子同樂的休閒好去處。
五穀文化村
TEL:037-234805
ADD:苗栗縣公館鄉玉穀村117-5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