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1226 穿越時空絲路行特展 The Silk Road

漫長的絲路長達7400公里之遙,東起中國的西安,西至地中海旁的巴格達;這條橫跨東亞、西亞之間的商業網絡,不但是貿易往來的要道,也是雙方文化的傳遞與交換。透過駱駝商隊穿梭其中的機會,不同族群間的思想與觀念也因而交流。

把握寒流退去的回溫氣候,趕緊來到士林的台灣科學教育館參觀「穿越時空 絲路行」囉!!

售票處位在大門口之前喔,不要走錯了~

出門前先上官網印出優惠券,雖然錯過了12/24可和聖誕老人拍照的機會,但到2012/01/08前仍可享優惠票價及導覽手冊六折與小福袋。

原價250的全票變成了190元的優惠價格,還可以六折折扣買到導覽手冊(但我跟上了團體導覽的隊伍,所以沒買);

小福袋裡有個紙做的創意茶包架、一個茶包與一個城市徽章、小獅王杯墊。

走進了科教館大門,服務台背面的聖誕裝飾仍然可愛鮮艷。

絲路行特展位在七樓喔!!

搭著電梯來到七樓,立刻就可以看見絲路行特展的大門了。

由於時間剛好,趕上了三點鐘剛開始的團體導覽;趕緊拿出證件與20元,換了耳機跟上團導的腳步吧!!

進入展覽大門後,工作人員除了檢查門票外,也贈送了一張駱駝護照,

可以在這趟絲路行旅程中收集到六枚值得紀念的印章喔。


不過門口這兩隻超吸睛的駱駝當然也要好好地拍一下喔。牠不僅是旅人在沙漠中最好的交通工具,也是絲路運輸中的最佳夥伴。這些沙漠旅者的載重大約可到300磅(約146公斤),當你將重量加上牠的背部時,牠會發出低嗚的叫聲,一但當放上去再也不叫時,便是到達載重極限時囉。

接下來就展開了絲路行內容啦,首先,絲路並不單指一條道路而已,

而是連接東亞與西亞間的商業網絡。東由中國西安為起點,西至遙遠的地中海,自一千多年前便展開東西方交流的序幕。

導覽說,這趟絲路行程,來回大約需要花費近一年半的時間,跨越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氣候變化與東西方之間不同的文化與人文。

然而絲路並不單純只是一條商貿往來的路線而已喔,它還傳遞了文化、宗教與思想等不同的民族文化喔!!

絲路橫跨了西安、吐魯番、撒馬爾罕(烏茲別克)、巴格達四個古城喔!!

夏天時,沙漠的溫度高達50度,冬天則是刺骨的零下45度;而根據地點的不同,在平地上或許可以露天而睡,或許可以投宿寺廟、軍事要塞或是商隊客棧中。但為了躲炎熱刺人的太陽,通常都會在白天睡覺,夜間涼爽時才開始旅行。途中便可以利用絲卷、金屬幣來支付費用;但在金融體系發展較早的中國,也可以利用紙幣喔!!

這趟旅行至少要花半年的時間,來回則需一年,但太都會因天氣與旅人身體狀況超過很多;這麼漫長又荒涼的絲路之行,在當時通常會利用步行,但不要自己單獨行走,加入一個駱駝騎士和商人組成的商隊較為安全,運氣好的話,還有駱駝替你馱行李呢。

這次絲路行的展覽主要是沿著一條主要貿易路線,東由中國中部的西安,延伸西北的新彊吐魯番,再到現今改名烏茲別克的薩馬爾罕,最後再到西亞伊拉克的巴格達。

現在,就讓我們由國際之城~西安展開這回絲路行的探索與冒險吧!!

地下的燈光圖案都有國風情,接下來還有陸續見到喔...

先在入口處為駱駝護照蓋上第一個紀念章吧!!

目前的西安,大約有七百萬人居住,是不是真的很大呢?!

取名「西安」意旨西方的和平,絲路期間又稱為「長安」,也就是永久的和平之意。

聰明的中國人發明了絲織品,為絲路之行的最大主角。

絲的由來居然是長遠的五千年前,真是太厲害了。

長長的展示上介紹了絲的由來與製作過程。

絲的來源便是白軟的蠶寶寶囉,一件長袍大約要2500隻蠶寶寶吐出的絲才能製成,是很浩大又辛苦的工作呢。

先將蠶卵放在乾燥陰涼的地方孵化,等到蠶寶寶出生後再將它放置在舖滿桑葉的盤上,牠們不久後便開始吐絲緊緊的纏繞在自己身上,放幾天會因接觸空氣而硬化。工人們則將蠶繭泡在鹽水裡加以蒸或烤過,以殺死繭中的幼蟲取得乾淨的蠶繭;然後再依品質分類後,泡在熱水中等候蠶繭化開,取得絲線纏成線軸,進行收絲作業;最後再放入織布機中織成絲布。(詳細內容請參相簿)

利用織布機可以節省織出絲織布的時間外,還可以創造出花紋更複雜的布料,加入染色與刺繡技術更提高了中國絲織品的精緻程度。難怪當時身為唯一絲織品來源的中國,對於絲的製作過程小心保密,以求維持獨佔市場的技術與收入。

織布機上運用經緯線交錯的顏色與順序變化,便可產出各式不同的花色與圖案。

巨大的織布機,完全木造,並可利用腳踏板提高個別經線,織工便可在其中穿梭不同的緯線。

珍貴的絲織品強韌又柔軟,穿起來冬暖夏涼。故五千年前的中國只有皇放才能穿,但當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養殖蠶寶寶後,便有較多的絲織品得已進入市場中流動。

而絲的應用也很廣泛,除了織布作衣,也可以用在唐朝的樂器當絃、釣魚線及弓弦。今天的運用當然更加普遍啦。

中國的絲織品到了唐代後,由於和外國往來密切,都圖案上也多了份異國風情與本國特色相互融合了。

多款的絲織品都有不同的顏色與花色可以供人挑選,而且品質精緻柔軟又耐用。

而這尊穿著絲衣的唐朝女子,手中拿著一只當時很流行的圓形盒子,裡頭多半是香料或化妝品。

如果想對絲織布有更深入的瞭解,也可以耐心欣賞一肪電視播放的影片喔。


接下來是中國與外國接觸後的改變,

來自四面八方的外國人聚集在古西安,帶來了新奇的商品和異國美食。


西安外發現的金杯呈現八角狀的造型,在六百多年很常見,不過杯旁的舞者與音樂家都是外國人的臉喔;

而在一千多年前,由於和西域的往來,故也可見到葡萄的身影;鏡子上便有雕刻出葡萄與吉祥動物的圖案。

在西亞的飲酒文化中常見的角杯,也隨絲路商人流傳到中國廣為流行,而這是以公羊頭為造型的一只角杯。(雖然我覺得臉比較像牛耶...)


這尊騎士,乃是一千多年前中國藝術家所創作的馬伕雕像,但由服裝判斷應是來自中亞。

首見於羅馬的大口水壺,隨後出現於波斯和中亞的金屬製品,最後也出現在中國的瓷器;而七百多年前的中國陶瓷師傅便將波斯的設計運用上,但郤是使用中國傳統的鳳鳯頭置為頂端;巧妙地將中西方的文化與精髓交互運用。

這幅「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來自於一千兩百多年前的石碑拓印,該石碑於西元871年立於西安便矗立至今,碑文中有中文與基督教符號(包含頂端的小十字架);碑中記錄著景教是於唐太宗在位期間(西元635年)而流傳入中國的。

所以不只是絲織品與商品,隨著絲路的傳遞與往來,許多外國的教派也進入中國,而中國當時較為盛行的佛教也因而流傳出去世界各地。


而這幅觀世音菩薩的畫像,雖然出自中國,但身著輕鬆的衣著,看來受到東南亞或印度的影響;而身旁也圍繞著各式各樣的民眾,有可能是絲路上的旅人或是商人們。

歷史上佛祖的由來。

佛陀逝世後其遺骨分別收藏於數個聖骨盒中,供各地佛教徒前來朝聖。而金、銀等珍貴物品也作為遺骨的替代物品或作為其的象徵。這個聖骨盒中裝有玻璃、珍珠,及能在絲路上貿易交換的珍貴物品。


而中國佛陀~為佛陀頭部雕像,以石頭為雕刻素材,是西元七百到九百年間中國常見的風格;上面的號則描述著他釋迦矣尼由一位尼泊爾王子轉變至頓悟的佛陀過程。

他的臉上帶有沈思脫離苦的祥和表情,他的耳朵雖然沒有帶著飾物,但郤因為身為王子的時候配戴皇家飾物而已經拉長了。

珍貴的絲質布匹,常常被佛教作為虔誠的象徵。這本西藏手文本包裹黃色棉布,再以一塊方型紅色絲巾綴飾。文本中描述的是民間英雄格薩爾于的故事,主要是融入了佛教思想,對佛教傳入西藏的傳播助益匪淺。

西元629年時,一名年輕的中國僧侶玄奘離開了西安城,啟程向佛教思想和實踐中心的印度出發,展開了歷經16年總長16100公里的旅程;途中經過炙熱的沙漠、險惡的山路,帶回了數百部佛經以及佛舍利。直到今日,玄奘的旅程日誌仍是研究當時中亞、東南亞與印度的歷史資料。


古絲路上的旅人常以音樂代替無法相互溝通的語言,同時音樂也是傳播宗教信仰的一種方式,例如佛教的吟唱或是宣揚伊斯蘭教的音樂故事等。

類似琵琶的樂器早於二千多年前就在中國出現了,常用於宮廷的演奏中;不過西方的琵琶大多是橫著彈奏,但來到中國,為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句話,所以我們都直著演奏喔(團導說的喔~)!!而身軀圓圓的月琴,也是和琵琶一樣,彈奏著優美的旋律與音調。兩者中間的笙則是源自中國,三千多年前開始就已使用,唐代的笙與現代使用的大致相同,學者們還認為對稱排列的聲管象徵收起羽翼的鳳凰。

而鑼鼓更是早在唐朝就廣泛運用於樂隊之中了。後方的長笛與橫笛,更是四千多年前就在絲路上處處可見了。

最左側的二胡,也因胡人的琴一名而取名胡琴。而這集合了許多樂器一同演出的外國巡迴樂隊,也是當時常見的景象。

如果對這些樂器的聲音感到好奇,則可以現場按下按鍵,聆聽看看它們各自不同的聲音喔。

而離開中國後,下一站要抵達的便是2500公里遠的綠洲之城~吐魯番囉!!

由西安前往吐魯番,一路上會經過比摩天大樓還高的沙丘,還有火焰山之稱的鮮紅色峭壁,即為氣溫超高,令人難以忍受的艱苦旅程。

跨過了沙漠,終於來到綠洲,清涼的山與蔬果都令人得到安慰;不但可以在旅程中提供幫忙,同時也因為駱駝商隊得以運送到千里之外分享眾人。

這裡地上也有美麗的圖案。


雖然位在沙漠的邊緣,但是吐魯番郤因良好的灌溉系統,得以擁有綠油油的作物。

這個舉世知名的灌溉與儲水系統便是坎兒井(Karez Water System),收集天山所留下的雪水,利用山壁防止水流出,在地下開鑿猶如渠道般的水路,不但有利灌溉,也方便家家戶戶的用水。

今日吐魯番中乃有一千多座的坎兒井,將山腳下的水份利用地心引力運送到遠方的沙漠予以耕作,途中不需要幫浦,郤因山壁的阻隔而使水份只有少量的蒸發;每年運送高達100億立方英尺(近三億立方公尺)的水,足以裝滿10萬個奧林匹克運動會所使用的游泳池。

如此有智慧的灌溉方式,將吐魯番打造成絲路上重要的中繼站,也讓蔬果作物與旅途中的駱駝解除了口乾的煩惱。

據說坎兒井在二千多年就已出現在波斯(現今的伊朗),現今還有五萬多座,如果連綿起來其長度大約是地球到月球之間三分之二的距離喔!!

而在吐魯番裡最著名的,也很有歷史地位的便是葡萄了,隨著葡萄籐架來欣賞西域之美吧!!不過由於白天的氣溫炎熱難耐,所以人們大多白天睡覺,晚上才起床走出戶外開始買賣,故吐魯番夜市也是很有名的喔。

自此,便可以看到眾多來自四面八方各國的珍貴物品。

各式難得一見的動物毛皮、植物或寶石都可以親眼目睹,一探究竟了。

其中,動物的皮毛都是珍貴的物品,

以及飄逸的羽毛和

閃亮的寶石也成為人們用來裝飾的用品。



此外,拜吐魯番的高溫少雨之賜,以及早晚差異很大的氣溫,所以水果總是甜度很高;

在台灣葡萄的平均甜度為20以下,而在吐魯番24度以上是普通的甜度。所以用來釀酒或是製成葡萄乾都很適合,也很受歡迎。

來自中東的堅果也是用來搭配食物或製作食用酒的好材料。

但是最重要的主角還有一位,便是營養成份超高,又種植容易的椰棗;只需幾顆便可讓人享用熱量與飽足感,同時方便貯放與攜帶,非常適合長途辛勞的旅人們。

現場還有提供便條食譜,可以帶一張回家試著作作看絲路點心喔。

絲路的往來,也是飲食文化的交流。

在絲路開始後,萄萄酒流入中國,同時葡萄的種植與釀酒的技術也隨同引進。

談到食物,除了美味的食材,還要有各式增添風味的調味品。

而調味品更可延伸為對人體有益的藥物或是芳香劑。

人們通常依賴植物、動物及礦石來舒緩痛苦或是治療疾病,無論在中國或中東,絲路上的市集提供了許多外來的自然療法或少見的化合物。

人的頭髮也是藥材的一種,很特別吧!!

同時,香氣也可以用來冶病,這或許就是香氛療法的起源吧!!

除此之外,由植物及礦物所提煉而出的顏枓,也是當時很受到大家重用的一品。

除了藉由絲路傳輸出去的中國絲織品,同時也引入了許多外國高品質耐寒的皮毛與毛織品。

不僅顏色豐富,就連布匹上的圖案也很具異國風格。

利用棉、麻及羊毛、駱駝毛等各種材科都可以變化成不同的布料。

在要離開吐魯番之前,就來作個有趣的嗅覺測驗吧!!現場放置了五大桶的芳香精油喔~

輕輕打開蓋子,用手揮動個兩三下,便可聞到五種不同的香味。

除了容易分辨的茉莉和玫瑰外,其他的我都聞不出來啦...殘念。

還有兩個城市要去喔,由於照片檔太多故分為上下兩篇...

~~~待續~~~

參考相簿20111226穿越時空絲路行

延伸閱讀穿越時空絲路行(下)

穿越時空絲路行(上) The Silk Road

TEL:02-28341184

ADD: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WEB:http://silkroad.ishow.gmg.tw/

展覽期間:2011/10/29~2012/01/29(台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花筒的天空 的頭像
    萬花筒的天空

    萬花筒的天空

    萬花筒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