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0731 蘭陽博物館 Lanyang Museum

話說民國80年(1991)我國漁業署有感於宜蘭縣漁業資源豐富,漁船眾多,可惜的是船泊停留的面積狹小,因而動工興建烏石漁港。民國89年(2000)由行政院核定將蘭博(蘭陽博物館)興建於烏石漁港,並指定將烏石礁遺址規劃為濕地公園,期待將台灣東部的海洋文化,連接頭城歷史空間、再加上台灣東北角風景區等,形成一道適合旅遊的廊道,藉此展現出宜蘭自然與人文的風華。

而這座造型特殊的蘭陽博物館,其設計概念是以龜山島、單面山、烏石群這些當地歷史與地景為基礎,反映宜蘭歷史、人文及地景特色的環境,其周邊為烏石港遺跡,將融入個中規劃為一個永續的溼地生態公園。

清代時期,台灣東岸就已存在的烏石港,乃因港灣內有3大塊黑色礁石而得名,是當時宜蘭貨物進出的咽喉;只見船泊往來,眾商雲集,而形成了「石港春帆」,此為蘭陽八景之一呢。可惜於光緒4年(西元1878年)時,一陣洪水的泥沙淤積了河道,五年後(1883年)一艘美國的大型角板船在烏石港外因觸礁而沈沒,而且還堵住了港口,就這樣烏石港因失去功能而連帶地使頭城地區的商業活動受到影響。這,就是現今烏石港遺址的由來囉...

蘭陽博物館的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依據,傳達一種由土地中成長茁壯的感覺,藉由建築量體材料的變化來展現內部空間的自明性,同時因錯位而產生之縫隙亦可提供採光與視覺的穿透效果,與水域中的烏石相呼應。同時,為了顧及烏石礁遺址溼地生態的完整,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集中配置於基地西北側之區域,以爭取最大的腹地範圍。建築量體的形式與意象始終緊扣著單面山與烏石的轉譯層次,材料與色彩也不例外。建築外牆以石材為主,其質感反映出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同時搭配玻璃、金屬等較科技現代的材料,希望在擬真的情境中取得平衡的美感(摘自蘭博網站)。

入館前別忘了注意一下規範喔!!

現在正在展示的特展主題。

在宜蘭,伯朗咖啡顯然已是各地休憩處的代名詞。

入口處前方的路徑與廣場給人相當廣闊的感覺。

紅白交織的斜方三角旗,完全與斜體的博物館相呼應。而紅色旗面上的館徽想要傳達的意義為:「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及「人與歷史的聯想」。由宜蘭的博物館學家、文史學者、自然生態老師、在地畫家、CIS設計師、及縣內官員等討論決議之下,選取了最能表達設定意義的噶瑪蘭族人傳統木刻人型圖騰。同時,蘭博館徽也具含另一意義:在蘭博建館的過程中,有著太多各界有心人士竭盡心力的付出,這座博物館才得以落成。這一枚小小的人型圖騰裡,也蘊藏對這些人一份深深的敬意(摘蘭博網站)。

館內服務台有館徽的紀念章可蓋喔!!

石材與玻璃的結合,勾勒出沈靜又明透的雙重意象。

入口處到了,下嵌的入口處與建物都以光透的玻璃做為天花板好結合採光與光線反射的雙重效果,同時也具有環保的意涵!!

由於蘭博到十月都採免費入場的優惠措施,故入館流量也有所管制,要注意前來的時間與規定喔!!

像我們入館時已傍晚六點了,故拿不到每小時限量300人次的號碼牌,故只能在大廳內瀏覽沾沾水而已,不過大廳的結構光透中帶有石感的沈穩,真的令人覺得寧靜又樸實。

空中的步道也很吸引人,與其上方的天花板仿如平行,但又與其他線修交錯,令人產生視覺上的錯亂呈現。

特展館的入口。

石牆面以大不相同的色彩與大小石材交錯運用。

整面的玻璃牆面正好供人遠眺烏石港景。

七點一到館方休館,我們還依依不捨地待在館外拍照留念。

連窗戶都非常的特別有造型。

夜色薄暮之下的蘭博館出口處。


伯朗咖啡館處也是整片的玻璃牆面。

夜色之中白天採光的玻璃反成了為點亮蘭博館的來源。

另一面入口處更可發現全面玻璃的天花板這時也照射出柔和的光線,予人另一番不同的感受。

蘭博館夜色全景。

蘭博館夜色全景與水中倒影。

別忘了,來了蘭博館,也要到周邊的濕地公園走走,再到前方的烏石港碼頭吃吃新鮮的海產喔!!

參考相簿:http://photo.xuite.net/jennifer99/4196206


蘭陽博物館 Lanyang Museum

電話: (03)977-9700 

地址: 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號

http://www.lym.gov.tw/ch/Index/index.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花筒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