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2 澎湖西嶼 風光明媚景點遊覽
本篇行程:
馬公→中正橋→中屯嶼→永安橋→白沙鄉→跨海大橋→西嶼(漁翁島)→漁翁島燈塔→餌炮→西嶼西台→西嶼東台(牛心山)→大菓葉玄武岩→二崁聚落→小門嶼鯨魚洞→跨海大橋→白沙鄉→通梁古榕→永安橋→中屯嶼→馬公
下篇行程:
馬公→奎壁山→林投公園→隘門沙灘→山水沙灘→嵵裡沙灘→風櫃洞→馬公市
來到澎湖的第二天,先在福朋喜來登酒店享用豐富美味的飯店早餐後;買杯新開幕人氣很旺的咖啡隨身走。今天要展開澎湖馬公與西嶼間人文景觀的雙重體驗。
而由馬公本島要到西嶼,中間其實還要跨越兩座小島;分別是經由中正橋來到中屯嶼。中正橋不長,但完全沒有護欄,所以在初春之際風還是很大,騎車通過時要小心喔。
在即將離開中屯嶼的永安橋旁,我們看到中屯風力園區。
碩大的風力發電機座落在中屯嶼岸邊,因應狂野的風力旋轉著...。
以直線穿越中屯嶼後便會看到永安橋,以短小精幹的永安橋所連接的便是白沙鄉啦。白沙鄉面積較大,是澎湖群島面積前三大島嶼之一;而穿越白沙的終點便是壯觀的澎湖跨海大橋。其實不止如此,在面對跨海大橋的路口向左轉便會來到通梁古榕喔;我們就留待回程時再去探訪吧!
跨海大橋是澎湖最重要的交通命脈之一,過去曾有遠東第一跨海大橋美名。
澎湖跨海大橋全長有2494公尺,橋下乃是澎湖海域第二險流~吼門水道。每秒可達3公尺流速的吼門水道,每當冬季來臨東北季風強襲之際,其波濤洶湧、行船困難。而跨海大橋的興建則可解決漁翁島往來的交通問題。
跨海大橋的興建乃由1965年開始,於1970年完工通車;但爾後卻因橋樑腐蝕嚴重而坍塌。再度於1984年拓寛陸堤,1996年以雙車道新橋再度通車;讓白沙鄉和西嶼間交通無阻。
由西嶼這側看過去,以跨海大橋將大海分隔為兩側。而遊客中心的這側即為內海,風平浪靜海象較為平穩。
站在西嶼島的遊客中心外面還可以一覽跨海大橋壯觀的橋柱與橋墩。
由跨海大橋來到西嶼後,首先看到的是橋側的漁翁雕像。慈善的漁翁在陽光之下笑容可掬。為什麼會在這裡豎立一個漁翁雕像呢?這乃是因為西嶼島又名漁翁島,因葡萄牙文首先用葡文在航海圖上標示此島為漁翁島,後來荷蘭、日本的軍事地圖也沿用葡萄牙航海圖的定名翻譯出漁翁島。
西嶼島因位在澎湖本島西側,自古以來歷經清朝、日據時代皆以西嶼稱呼。西嶼的全島面積有17.83平方公里,和馬公本島、白沙島並列澎湖群島的三大島嶼。
看過漁翁後我們繼續在微寒的狂風中前進,在研究過西嶼地圖後我們便決定一路直奔到底;由西嶼的最底端漁翁島燈塔一路向北,經過餌炮、西嶼西台、西嶼東台、牛心山、大菓葉玄武岩以及二崁部落再回到跨海大橋到白沙鄉參觀通梁古榕。
很快地我們便看到路旁鮮明的西嶼路標,讓我們對西嶼各個景點的好奇心越發高昂啦。
沿路高矗的指標也很清楚地導引我們到各個景點去,找路很方便。
在要前進漁翁島燈塔前,我們一不小心騎錯了路,就來到西嶼西台遊客中心。而我們心想這樣也好,就先到遊客中心看看有沒有實用的地圖和解說,方便我們對西嶼的歷史和景點有較深入的認識。
這個走錯路實在錯得太有價值了。我們不但在西嶼西台遊客中心看到很清楚的景點分布圖。
還有軍事堡壘(圖中為西嶼西台)的詳盡解說,更厲害的是遊客中心裡服務小姐的熱情講解,讓我們對整個澎湖的地理位置、戰略地位、歷史文化都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在稍會參觀景點時會更有體會和見解。
所以無論你是跟團或是自由行來到西嶼西台遊客中心,都可以誠心地請服務人員拿出專業為我們詳盡說明喔。
遊客中心前方的廣場與路況都很荒涼,風吹來還真挺強勁的。而前方高矗的白色鐵塔便是我們騎錯路的轉角,趕緊騎回去找到前往漁翁島燈塔(西嶼燈塔)的所在吧!
果然一騎出西嶼西台遊客中心的大門再往前騎一點點,就會看到白色鐵塔前方的俏皮燈塔公仔在和你打招呼喔。
由遊客中心這裡看過去,我們要騎上的便是這山丘上的小徑。周圍完全沒有阻礙,沒有建築物、沒有樹木,所以風很狂妄的撲在我們身上。這時候心中直想著為何要租機車而不租汽車。這初春澎湖的冷風吹得真令人骨寒啊~山丘上有個斜板的地方便是餌炮,再進去才會到達漁翁島燈塔喔。
快要抵達漁翁島燈塔前方有個軍方營區,為了國家安全大家可別亂拍照喔。
將交通工具停放在營區前方的空地上,和守衛的阿兵哥打招呼說明是要前來參觀漁翁島燈塔,便可走入這純白歐風的燈塔與建物裡囉。
漁翁島燈塔興建於西元1778年(乾隆43年間),名為西嶼燈塔;後因改建為西洋式結構,故改為漁翁島燈塔,同時也成為全台灣首座西洋式燈塔。燈塔最初為七級石塔,底基立於花崗岩台上,底部直徑約2.5公尺,塔高則有11公尺。塔身向上內收越來越窄,塔身外側備有鐵管欄桿圍成的鑄鐵工作平台,塔頂和塔身的比例為1:2;塔裡設有一座螺旋鐵板梯,上層有圓拱型鑄鐵燈罩和風標。
漁翁島燈塔為全台最早設立的燈塔之一,在1985年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在登錄國家古蹟時,順應了在地居民的要求而再度正名為西嶼燈塔。每天日落點燈、日出熄燈,成為我國海上堅強的守護明燈。
西嶼燈塔周圍的白色洋樓,以石塊砌建,分為上下兩層。屋頂是低緩的四向屋坡作法,法式造型的百葉窗,展現濃郁的歐風建築格調。
藍天之下的歐式白色小石屋,是不是帶點浪漫情懷啊。
燈塔前方還有西嶼塔燈碑記的石碑兩座和三枚霧砲。
兩塊石碑一為清朝乾隆44年(1778年)間設立的西嶼塔燈碑記,另一塊則為清乾隆44年(1779年)設立的修建西嶼塔燈落城碑記。
清光緒元年(1875)設立的三座鑄鐵霧炮,最大的兩座均為英國制前膛砲,最小的則為德制後膛山砲。
站在西嶼燈塔往下眺望海面,則有機會觀賞到西嶼急流,又名西流。每到臨近乾潮、開始潮前的40分鐘,海面上會出現整排月眉湧浪,長達100至200公尺,時長持續4到5小時。直至滿潮前的2個小時才會終止,而遇到秋季大潮時就更令人瞠目稱奇了。
而現今在漁翁島燈塔門前還設置了一座粉紅色的郵筒,為這藍天之下的白色燈塔增添更多浪漫氣息。
由燈塔往前大約一公里處,便可來到西台餌砲的所在。日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澎湖虎井嶼設立南進指揮所,在此用水泥蓋了一座假大砲,藉以誤導美國空軍的轟炸;同時也可作為誘敵、欺敵的功用,故稱餌砲,也就是作為誘餌的大砲啦。
原來這座座落於黃土堆之中的大砲,只是用水泥糊成的假砲,戰爭時的心理戰果然也很重要啊~
餌砲下方的外垵村背山面海,保留純樸的漁村風情。
離開西嶼(漁翁島)燈塔、餌砲後,我們沿著原路返回,再度經過西嶼西台遊客中心。在離開遊客中心不遠處便看到服務人員推薦的私房景點~古堡遊憩區前方的涼亭。
這座黑色木質涼亭便是最好的標的物,站在涼亭享受海風的清涼、浪濤的拍打聲,有遠離世外的一份悠靜。
站在涼亭前方還可以欣賞前方大海的律動美景。
如果想要散散步,那麼沿著木棧道往下前進也是很不錯的體驗。
離開古堡遊憩區後,由於西嶼西台在遊客中心已經看到圖文說明,為了把握時間我們便驅車前進西嶼西堡壘,親眼觀賞軍事堡壘的隱密。
西嶼東台和西嶼西台兩者都是為保護馬公水道、對海上安全進行防衛而興設的大砲堡壘,西嶼東台於西元1901年(明治43年)設立。
沿著有點荒涼的小徑直行,這是連接西堡壘和東台之間的昔日戰道。
步下台階還會看到一長排的營房,
雖然外表顏色還很鮮艷,但也是空無人煙了。
緊接著我們來到西嶼東台的所在,除了居高臨海的隱蔽壘堡,還可以在此看到鄰近海岸的牛心山喔。
牛心山遠看外形近似一顆牛心,為澎湖古八景之一。牛心山原本為西嶼鄉海岸旁的一塊分離玄武岩,經由海水堆積作用才和陸地相連,形成為陸連島地形。
參觀完了軍事設施,也看到玄武岩沈積而成的牛心山。我們準備前往西嶼另一著名的玄武岩地標~大菓葉玄武岩。途中經過港口有隻白海色海馬的漁港,陽光下閃閃發光的白海馬格外吸引目光。
白色海馬對面的藍天建築物也很美,有點希臘風喔。
沒多久,我們就看到前住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的路標囉。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的現身乃是由於日據時期打算在西嶼大菓葉村海邊建造一個碼頭聯絡馬公本島之用,在開挖時意外發現沈埋土中、隱身千年的柱狀玄武岩。
玄武岩的形成乃是由於海底的溶漿受地形上升而急速冷卻收縮,因而形成五、六角狀的特殊岩體。
而位在海邊山丘上的大菓葉柱狀玄武岩就是全澎湖最具親和力的玄武岩了,
雖然沒有桶盤嶼的大玄式岩壯觀,但不用特地包船出海登島;只需由馬公駕車來到西嶼便可以輕鬆欣賞到喔。
來到大菓葉柱狀玄武岩一邊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同時居高賞海、吹海風,讓心情更加開闊。
澎湖島上每個景點都有專屬自己的特殊地標,像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的這個石頭人就很有趣,也令人印象深刻。
最後,我們來到西嶼島上的二崁聚落欣賞澎湖的人文之美。
二崁聚落位在西嶼中部,大多是陳姓人家聚集於此村落之中。
閩南式的建築物極具特色,底層黑色的部份是澎湖特有的玄武岩,上方白色的則是以咕咾石為建材。
其實,早期的澎湖物料短缺,居民建屋之際也不得不就地取材。而咕咾石就是先民由海底挖出的活珊瑚化石。
不止房屋,就連屋外院子、菜園與道路間都要用咕咾石築片低矮的石牆來防禦強勁的海風。
除此之外,二崁聚落最著名還有洋溢居民文藝特質的「褒歌」。
二崁褒歌以七字成句,四句成歌,內容大多是聚落居的生活百態;以說或吟唱的方式傳達,相當有趣且生活化,為二崁地區相當有特色的鄉土文學。
以閩南語來吟唱這祡有趣又有意義的詩歌,真是相當有趣呢。
居民們大多會吟唱褒歌也是因為二崁為當地識字率最高的村落,相傳是因為二崁的居民早期大多會到台灣學習中藥;而聚落中最有聲望的陳家也是經營藥舖起家。
由於看懂醫書、藥書都須會識字,故開設了二崁學堂供村民們讀書、學習。
保留完整的西嶼二崁聚落,在文建會聚落保存計劃推動後,成為澎湖唯一社區總體營造的聚落。陸續有許多專家學者進駐聚落,將許多荒廢的古厝復原並開放參觀,讓世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澎湖人文與居住風情。
走到二崁聚落的最末端,莊嚴的二興宮坐鎮於此;成為村民心中最堅定的信仰依據。
而西嶼島上的最後一個景點,萬花筒想要介紹的是小門嶼裡的鯨魚洞。由跨海大橋登上西嶼沒多久,便會發現一個右轉的路口有隻俏皮的藍色鯨魚坐鎮路旁。
跟著藍色鯨魚所在右轉直行,便可以前往小門嶼鯨魚洞囉。
小門嶼就位在西嶼北側的小門村,面積只有0.51平方公里;是西嶼鄉唯一一座還有居民生活的離島。小門嶼以跨海小橋和西嶼島相連,名稱的由來乃是因為昔日在小門村東邊有條主要出入的小徑,位在兩旁高山之間,讓小徑形成當地居民出入的門徑便以此命名。
小門嶼設有地質展覽中心,展示澎湖特有的地質、地形和各項岩石及礦物。可惜我們來訪時已經打烊關門了。
不過幸好一旁的鯨魚洞在黃昏餘光中還可以一探究竟,讓我們步上台階去瞧瞧。
小門嶼由於位近西嶼和白沙鄉之間的吼門水道扼要之處,故有吼門之珠的美名。波濤雄湧的海潮與海浪看得、聽得令人驚心動魄。
而要走到鯨魚洞前的石英砂平台,由於植被稀疏導玫水土流失的半乾燥地形,故有滿地金砂的特殊景觀。
鯨魚洞是小門嶼最著名的景點,原為一個玄武岩海崖,但長年海水侵蝕作用下,將夜武岩下方的砂岩、頁岩層挖蝕,形成現今的海蝕拱門,但又因外型近似鯨魚將頭探出水面而得名。
其實來到鯨魚洞真的要很小心,因為海風真的超級強勁,有種站在颱風下快被吹倒的緊張感。看到下方激烈的浪潮,這一掉下去可真是不得了啊。
離開鯨魚洞時,我們在小門嶼品嚐了好吃便宜的小萍的店小卷米粉、花枝丸,有青有好呷喔。
最後,我們再度回返跨海大橋,離開西嶼了。傍晚的海風強而有力,我們騎車油門催到最底都快感覺機車要被風吹到倒退走了,好拼啊。
在穿越跨海大橋回到白沙鄉時便會看見位在右側的小漁港,等騎過橋後便右轉進入漁村找尋通梁古榕吧!!
以綠葉為頂、盤根錯結的枝幹為幕的榕樹形成一個自然棚頂。
穿越這個天然的綠色棚頂,正前方便是人氣鼎盛的保安宮。
保安宮建於明潮永曆年間(西元1673年),由當地居民捐款合力興建;宮內主要奉祀康府王爺。
而村民林瑤琴則在廟旁種植了一棵白榕樹,以期在樹下供香客乘涼、泡茶之用。
沒想到在爾後三百多年間,榕樹的氣條生長到近百條,且向四方伸展,形成一個蓬架型的結構。
這棟古榕的氣根在保安宮前的廣場交織互錯,成為一個天然的覆蓋式涼亭,其覆蓋面積居然高達660平方公尺。在冬天終需飽受強烈東北季風侵襲的澎湖,能夠讓一棵樹木生長到如此綠蔭實在很不容易,因而形成通梁古榕,即位在通梁的當地奇觀、吸引在地人與遊客紛紛前來。
這一回冒著寒風、頂著強勁海風,一路由馬公市區飆風至西嶼、白沙的半日遊就這麼結束了。稍作休息後,我們要回到馬公本島由摩西分海的奎壁山沿著乾淨、安靜的海岸線環島一周,欣賞馬公本島的優美海岸風光啦。
參考相簿: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